女媭廟地望考索
瀏覽量
【摘要】:
女媭廟地望考索
譚家斌
女媭因屈原而名傳于世。女媭最早見于屈原的《離騷》:“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睎|漢任校書郎官職期間的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曰:“女媭,屈原姊也?!盵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過秭歸縣之南”下引東晉后期袁山松(有稱袁崧)《宜都山川記》(簡稱《宜都記》)云:“袁山松曰: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即《離騷》所謂女媭嬋媛以詈予也?!蓖瑫r引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盵2]袁山松所言主要表明兩點:一是秭歸縣名源于屈原“賢姊”女媭“亦來歸”;二是秭歸乃屈原故里。
女媭廟,有稱屈幺姑廟。女媭廟最早見于東晉時期庾仲雍《荊州記》。庾氏《荊州記》雖佚,但唐代歐陽詢等輯《藝文類聚·居處部》保留有佚文,其引《荊州記》:“秭歸縣有屈原宅、女媭廟,搗衣石猶存?!盵3]后有多種文獻古籍記載略同。
女媭廟及其地望之文獻記載
據筆者檢索,除個別之外,古今文獻記述的女媭廟都指至秭歸境,但具體地望卻記述有別。這些記述按所指女媭廟地望可分為十種類型。
第一類:指女媭廟居秭歸縣北一百里樂平(即樂平里——筆者注)屈平故宅東北六十里處。南北朝時期梁人劉昭在注《后漢書·郡國志》時引庾仲雍《荊州記》:“(秭歸)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累石為屋基,今其地名樂平。宅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盵4]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歸州全志·古跡》載:“屈原宅,州北一百里。漢志:在秭歸縣北有屈原故宅,方七頃,壘石為屋……宅東北六十里,舊有原姊女媭廟,搗衣石見存?!鼻濉逗V通志》卷七十七《古跡志》載:“屈原宅……(秭歸)縣北百里……今名樂平。宅其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優存?!鼻剑┕收雍翁幠??《秭歸縣志》載:“屈原宅基,位于樂平里南側的香爐坪?!端囄念惥邸ぞ犹幉俊芬字儆骸肚G州記》:‘(秭歸)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累石為屋基?!盵5]此類指明女媭廟的方位——“屈平故宅東北”,也指明宅與廟的距離——“六十里”,又指明樂平里的方位和秭歸縣治所在地至樂平里的距離——“縣北一百里”。
第二類:指女媭廟居秭歸縣北一百六十里樂平里屈平故宅東北六十里處。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過秭歸縣之南”下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秭歸)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累石為室基,今其地名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盵6]此類與前引《荊州記》所載同中有異,相同的都指樂平里在“縣北”,也都指女媭廟在屈原“宅之東北六十里”,不同的是縣治所在地至樂平里的距離,《宜都記》比《荊州記》多出六十里。
第三類:指女媭廟居樂平里屈平故宅東北六十里處。清同治九年(1870)《宜昌府志·彊域志》載:“女媭砧,《水經注》:屈原宅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鼻骞饩w二十七年(1910)《歸州志·戶役志》(第八卷)曰:“三閭鄉有屈田……今州之東北六十里屈田猶存,田旁有屈原廟?!庇衷唬骸芭畫€砧……今屈田旁有屈原廟無女媭廟,舊傳有女媭砧,今亦無存矣?!庇纱丝芍?,清末時期在樂平里只見有屈原廟而無女媭廟和女媭砧。此女媭砧即指搗衣石。筆者曾發表有《“女媭砧”“搗衣石”非指洗衣事象》[7]一文,考察結論“女媭砧”或“搗衣石”并非是“洗衣石”,實指屈原之姊女媭于石上杵搗用于制衣的絲或葛麻纖維織物,非指于石上捶洗衣物。此類主要指明女媭廟的方位——“屈平宅東北”,并指明宅與廟的距離——“六十里”,但未言及縣治所在地至樂平里的距離。
第四類:指女媭廟居秭歸縣之北或屈原故宅之東北。唐代沈亞之《屈原外傳》曰:“《江陵志》又載:(屈)原故宅在秭歸鄉,北有女媭廟,至今搗衣石尚存。時當秋風夜雨之際,砧聲隱隱可聽也?!盵8]宋代羅愿《爾雅翼》卷十四曰:“袁崧以為屈原姊女媭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以名縣??h北有原故宅,宅之東北有女媭廟?!盵9]此類主要指明女媭廟的方位在秭歸縣之北或屈原故宅之東北,既未言及縣治所在地至樂平里的距離,也未言及女媭廟與屈原故宅兩地之間的距離。
第五類:指女媭廟居樂平里東北十里處。宋代祝穆《方輿勝覽》卷五十八“歸州”載:“祠廟,三閭大夫祠……在州東五里?!鰵w縣北一百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屋基,名樂平里。其東北十里,又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盵10]此類既指明女媭廟的方位為樂平里東北,也指明秭歸縣治所在地至樂平里的距離——“一百里”,但認為女媭廟在樂平里東北十里。
第六類:指女媭廟居樂平里希望小學向南百余米之山嶺上。龔紅林著《屈原廟史料通考》云:“秭歸縣屈原鎮女媭廟(宋從前建,20世紀70年代坍塌,遺址在葛洲壩希望小學向南百多米的嶺包上)?!盵11]龔氏所指屈原鎮葛洲壩希望小學,是今屈原鎮屈原村樂平里唯一的一所小學學校。其稱小學旁山嶺上有女媭廟,確為新說。
第七類:指女媭廟居樂平里屈原故宅?!洞竺饕唤y志》卷六十三“荊州府”載:“屈原廟,在歸州東,一名清烈公廟。原有賢姊,名媭,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后立女媭廟于原之故宅?!盵12]清《湖廣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祠廟附》云:“女媭廟,祀屈原姊。媭,其名也。在三閭鄉屈原沱東北,即原故宅。去州百里,唐元和中始立?!盵13]
第八類:認為秭歸境內有兩處女媭廟:一指居樂平里故宅香爐坪處,一指居今長江西陵峽畔青灘白沱處。今人曾凡榮《秭歸屈原廟》[14]一文稱:“在屈原誕生地三閭屈原鄉,先后建有三座廟,一座在香爐坪,原名‘女媭廟’;一座在天池山東面的北峰埡,名‘屈公祠’;一座在屈原中學前的伏虎山丘上,‘屈原廟’3個字為郭沫若所題。除屈原鄉外,還有歸州屈原沱的‘清烈公祠’、新灘鄉小青灘的‘屈原祠’、青灘白沱的‘屈幺姑廟’(又名‘女媭廟’)、水田壩鄉涼風埡的‘獨醒亭’,以及歸州向家坪的‘屈原祠’。從古至今,秭歸先后建有8座屈原廟?!痹蠟轱鰵w境內有兩處女媭廟的首言者。
第九類:指女媭廟居歸州東約五里之屈沱,與屈原同祭。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10月,湖北學政吳省欽與歸州知州王沛膏游覽屈沱新維修的屈左徒廟(后更名屈原祠),吳氏親自撰制《修楚屈左徒廟碑記》[15],其云:“今年冬十月,權知州王君沛膏,以予自施南試蕆歸,泊屈沱,偕拜廟下。廟三楹,其后祀女媭?!币来丝芍?,當時的屈左徒廟由三廳室組成,前廳祭祀屈原,后廳祭祀女媭。
第十類:指女媭廟在興山縣東北。清代《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七十三“宜昌府”載:“三閭大夫祠有三:一在歸州東二里相公嶺,祀楚屈原以宋玉配。一在歸州西十里大江濱,唐元和間建,號清烈祠。一在興山縣北,即屈原宅。女媭廟在興山縣東北?!端涀ⅰ罚骸绷镉信畫€廟,搗衣石猶存?!盵16]
粗略清理從古至今文獻材料,明確記述女媭廟地望之文獻主要有以上十類。
辨析文獻所載女媭廟地望
按前述十類女媭廟之地望,實為六處,亦即可歸納為六種說法:一說女媭廟在樂平里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前文第一至第五類即如此;一說女媭廟在樂平里希望小學向南百余米之山嶺上;一說女媭廟在歸州東約五里之屈沱;一說女媭廟在樂平里屈原故宅香爐坪;一說女媭廟在今長江西陵峽畔青灘白沱;一說女媭廟在興山縣東北。根據目前所見存世的文獻來看,除興山記述一處外,記載女媭廟地望都集中在秭歸境內,尚未見記述其他地方有女媭廟出現?,F就女媭廟地望的六處說法逐一辨析如下。
首先,說女媭廟在樂平里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此說法存在兩點疑惑:一是雖然都指女媭廟在樂平里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只載明女媭廟的方位——“屈原故宅東北”和屈原故宅與女媭廟兩地之間的距離——“六十里”,但沒指明女媭廟的具體地點;二是屈原故宅與秭歸縣治所在地的距離記載相差較大,《荊州記》稱“(秭歸)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而《宜都山川記》則稱“(秭歸)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第一點疑惑下有專文再論。第二點疑惑可從兩方面來尋找可釋疑的思路:一是可能存在縣治或州志變遷問題,但今已難以確考;二是可能《宜都山川記》中有筆誤,將“縣北一百里”與“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相混,形成“縣北一百六十里”之“六十里”衍文。雖然有兩點疑惑存在,但都對女媭廟有共同指向——“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沈亞之《屈原外傳》和羅愿《爾雅翼》指女媭廟居秭歸縣之北或屈原故宅之東北,雖未言“六十里”,但已指明方位——“東北”,實指同一處,即樂平里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女媭廟。祝穆《方輿勝覽》指女媭廟居樂平里東北十里處,按祝氏敘述方式,言稱“其東北十里”,此“其”應是指代樂平里,比照樂平里及屈原故宅地位形勢,可能是指東北六十里女媭廟。
其次,說女媭廟在歸州東約五里之屈沱。唐元和十五年(820),歸州刺史王茂元在歸州東五里之屈沱(有稱屈原沱、相公嶺)建屈原廟,據其撰《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17]一文,初應稱“三閭大夫祠”,經過歷朝多次修葺,亦多次更名,有名清烈公祠、清烈公廟、屈公祠、屈左徒廟等,今稱屈原祠,因修建三峽水利樞杻工程已搬遷至秭歸新縣城一側的鳳凰山,原址被淹沒。按吳省欽《修楚屈左徒廟碑記》“廟三楹,其后祀女媭”之言,并非專建有女媭廟,而是在屈原廟內后廳室祭祀女媭,或許塑有女媭像。因女媭為屈原“賢姊”,后人崇其賢而與屈原同祭。廟名為屈原廟,而非女媭廟。至于清《湖廣通志》之“女媭廟……在三閭鄉屈原沱東北,即原故宅。去州百里,唐元和中始立”,應是混淆了地名和方位:“三閭鄉”即樂平里,明清時期樂平里即為三閭鄉行政建制,后改為屈原鄉、屈原村,因樂平里是屈原誕生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之職,故名為三閭鄉?!扒币膊辉谌傕l而在歸州。按其語意來看,言“東北”,應是指樂平里東北的女媭廟。其言“唐元和中始立”的是歸州“屈原沱”屈原廟,將樂平里東北的女媭廟與歸州東屈原沱的屈原廟相互混淆了。
再其次,說女媭廟在樂平里屈原故宅香爐坪?!洞竺饕唤y志》卷六十三“荊州府”稱“后立女媭廟于原之故宅”,曾凡榮《秭歸屈原廟》一文也稱“一座在香爐坪,原名‘女媭廟’”?!讹鰵w縣志》載“屈原宅基,位于樂平里南側的香爐坪”。屈原故宅香爐坪有屈原廟是肯定的,《秭歸縣志·文化藝術》載:“樂平里原有兩座屈原廟。一座位于屈原村,明代始建,清光緒十五年重建,后廢;一座位于界限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魏國璘建,后廢?!盵18]屈原村的屈原廟即指香爐坪的屈原廟。在屈原故宅處建屈原廟合乎情理,但在屈原故宅處既建屈原廟又建女媭廟,可能性很小。也可能像歸州屈原沱屈原廟那樣,在屈原廟里同時祭祀女媭。所以清光緒《歸州志》云“今屈田旁有屈原廟無女媭廟”。當今,香爐坪立有郭沬若夫人于立群題寫的“玉米田”、“楚三閭大夫屈原誕生地”碑刻。
再說女媭廟在樂平里希望小學向南百余米之山嶺上。此說為一家之言,不知何據。筆者自幼在樂平里生長和工作歷時近30年,老家距香爐坪約二公里,但從未耳聞今樂平里希望小學向南百余米之山嶺上有女媭廟之說,至今也不見文獻資料記載。此山嶺位于樂平里“三閭八景”之一——“回龍鎖水”一側。此處地形猶如瓶頸,是樂平里人們進出和河水外流的唯一通道,河道狹窄又加上崩山,常發生洪澇災害,過去相傳是一孽龍在此處鎖住了溪水。因此,人們在此處山嶺上修建一座小寺廟,名“回龍寺”,以鎮孽龍能回頭行善。但該寺遺址至今蕩然無存。說希望小學旁山嶺上有女媭廟也許是誤將回龍寺認作女媭廟了。
至于今長江西陵峽畔青灘白沱有女媭廟之說,也為一家之言,既不見史載,又未聞傳言,不足為信?!讹鰵w縣志·文化藝術》載有“小青灘屈大夫廟”。據該志“屈原石雕像”條記載:“(像)高103厘米,為明嘉靖十六年(1537)歸州百姓捐贈鐫刻,是國內今存最早的一尊屈原石雕像。像座一側銘文曰:‘荊州府歸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發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永鎮此方,保安家犬。明嘉靖十六年丁酉三月吉旦?!橙岁惒??!耸裨卜庞谛∏酁┣蠓驈R內,1982年移至屈原祠?!盵19]該廟遺址今被三峽工程庫區淹沒,石像仍存遷建的屈原祠內。青灘白沱與小青灘位于長冮岸邊,白沱居長冮北岸,小青灘居長冮南岸,僅一江之隔。如稱“白沱有女媭廟”,可能由兩個原因引起:一是將白沱與小青灘的方位或地名弄混淆了;二是小青灘屈大夫廟可能同祭有女媭。換言之,應只存在屈大夫廟而無女媭廟。
最后,再說興山縣東北女媭廟?!稓J定大清一統志》言稱“三閭大夫祠有三”,其“一在歸州東二里相公嶺”和“一在歸州西十里大江濱”,兩言實謂一處,即唐代元和十五年王茂元在歸州東五里之屈沱所建之屈原廟(宋時更名為清烈公祠)。因為歸州屈原廟有史記載最早的是王茂元始建的屈原廟,清代以前,歸州屈原廟僅此一座,不存在另有一座屈原廟,其言“唐元和間建,號清烈祠”也明也。屈原廟居歸州東,并非歸州西,《欽定大清一統志》所載屈原廟的方位及與歸州的距離均有誤。再者,王茂元始建屈原廟的地址在屈原沱,而屈原沱有的稱屈沱、曲沱,相公嶺也在屈原沱。另外,《欽定大清一統志》所謂第三處三閭大夫祠“在興山縣北,即屈原宅”及“女媭廟在興山縣東北?!端涀ⅰ贰绷镉信畫€廟,搗衣石猶存’”,文字引用有誤?!端涀ⅰ吩氖窃凇埃ń┯謻|過秭歸縣之南”下注之,明明言秭歸縣,根本與興山縣無涉。原文注曰:“(秭歸)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累石為室基,今其地名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泵髦盖焦收陲鰵w“縣北一百六十里”的“今其地名曰樂平里”,女媭廟在樂平里屈原“宅之東北六十里”。也就是說女媭廟在秭歸縣樂平里屈平故宅東北,屈平故宅在秭歸縣北,言稱“女媭廟在興山縣東北”、屈平故宅“在興山縣北”,將“秭歸縣”說成“興山縣”,似有張冠李戴之嫌。興山縣與秭歸縣相鄰,特別是樂平里與興山縣界連界,相距非常近,而且兩縣自從“后漢三國時吳國景帝(孫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析秭歸北界置興山縣”[20]后,分分合合多次。雖然如此,但是晉代的《荊州記》、《宜都山川記》和北魏時期的《水經注》等,這些早期的古籍已很明確地記載屈原故宅和女媭廟在秭歸樂平里境內。
樂平里女媭廟地望考論
前文對古今文獻所述女媭廟進行了辨析,真正意義的女媭廟到底在何處?筆者認為應在樂平里范圍內。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樂平里也應是女媭的誕生地。古今多認為秭歸縣(指舊治歸州)北之樂平里為屈原誕生地,古籍文獻也多記載屈原誕生地在秭歸縣北之樂平里。筆者曾撰《“樂平里”探考》[21]一文,考察認為“樂平里”本義與屈原相關,樂平里地名最早見于晉代的《荊州記》和《宜都山川記》。樂平里名義可直譯為“誕生屈原的地方”。樂平里之“樂”為“生”,包含生長、誕生之意,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天覆以德,地載以樂?!睎|漢高誘《淮南子注》釋此“樂”云:“樂,生也?!闭J為土地是生長萬物之源,“生”乃地之德。樂平里之“平”實指屈原,為屈原之名,《史記·屈原列傳》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薄捌健睘榍?,“原”為屈原之字。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地名,樂平里之“平”一般應是“坪”字,此處卻為“平”,則有其特殊的用意。樂平里之“里”,指居住之地,《說文》:“里,居也?!薄稜栄拧め屟浴罚骸袄?,邑也?!崩?、邑均包含居地之意?,F存樂平里屈原廟內有1980年鐫刻的《重修三閭屈原廟記》石碑,碑文云:“楚三閭大夫屈原,公元前三四○年寅月寅日生于歸鄉[22]樂平里之香爐坪?!盵23]因此,作為屈原姊的女媭,樂平里也應是她的誕生地,在樂平里立廟以紀念這位“賢姊”,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樂平里可能是女媭活動的中心地帶。樂平里也是女媭的誕生地,從屈原20歲左右赴朝任職的時間和屈原父輩沒落的家族狀況來看,間接可說明女媭在樂平里生活或活動的時間不短,也可能有20年左右。同時,樂平里有關女媭的傳說不僅流傳較多而且流傳范圍較廣,如《女媭砧》、《頌橘坡》、《三星照半月》、《珍珠巖》、《照面井》、《屈幺姑》等等,已被多種出版物錄入。這些傳說自清代中期以來已逐漸形成景點,如珍珠巖、照面井等均為樂平里聞名遐邇的“三閭八景”之一。樂平里還存在尊稱女媭為屈幺姑(有稱屈姑)的習俗。
三、多種文獻將女媭廟指向樂平里。在前文清理的記述女媭廟地望的古至今文獻材料中,值得注意的有三個關鍵詞:故宅、東北、六十里,如晉代的《荊州記》、《宜都山川記》和北魏時期的《水經注》等,這些早期的地理志均將女媭廟指向樂平里,并且均稱謂“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所以說女媭廟在屈原與女媭的誕生地樂平里較為可靠。雖然這些文獻材料將女媭廟指向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沒有指明女媭廟具體地址,但是都應有所指。我們認為真正意義的女媭廟具體地址是“屈原故宅東北六十里”的界限埡,即今屈原鎮北峰村內,位于樂平里內東北?!逗笔★鰵w縣地名志》載:“此地早前為秭歸、興山兩縣的界線之地,故名?!盵24]
第一、界限埡地理方位及與屈原宅的距離等與古籍記載相符。首先看地理方位,界限埡處屈原故宅東北方向,正好與晉代《荊州記》、《宜都山川記》和北魏時期的《水經注》等記載樂平里屈原“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的地理方位相吻合。再看界限埡與屈原宅的距離,經過科學測量,界限埡與屈平故宅香爐坪兩地相距約13公里。雖然古文獻記載兩地相距六十里,表面看來距離不合,實則不然,因為古時計量與今天的計量不同。晉代以步距計算里程,考古學家陳夢家介紹:“晉時所作《孫子算經》卷上曰:‘六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盵25]一步為六尺,是現在意義上的六市尺即200厘米為一步嗎?也不是。據汪寧生考證:“甲骨文、金文中‘步’字,正作兩次邁步之形?!缎栄拧V度》:‘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稜栄拧め尮佟肥枰栋谆⑼ā罚骸僳`三尺……再舉足步?!梢姴綖閮纱闻e足,每步定為六尺,跬為一次舉足,每跬三尺?!盵26]意思是說,古時的步與今天的步的意義也不同,古時的步相當于今天我們邁兩步,即所謂“再舉足步”;今天意義上的一步相當于古時的跬,即所謂“跬為一次舉足”?!磅汀迸c“步”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計量單位,“步”大于“跬”,所以古代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名言。從邱隆等計量工作者及文物專家考論后得出的《中國歷代度量衡單位量值表》上看,公元265年至240年的兩晉時期,一尺合今尺24.2厘米。[27]按此換算,古時“六尺為一步”,即一步為145.2厘米,“三百步為一里”即一里為435.6米。古時60里相于今天的26136米,即13.068公里。如此換算的結果也和今天界限埡與屈平故宅香爐坪相距約13公里相符。界限埡地理位置也符合故宅、東北、六十里這三個關鍵詞限定的意義。
第二、界限埡的屈原廟可能就是女媭廟。曾凡榮《秭歸屈原廟》稱屈原廟“在天池山東面的北峰埡”,即指界限埡?!讹鰵w縣志》記載屈原廟“位于界限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魏國璘建”[28]。據當地老齡人介紹,他(她)們的前輩曾說界限埡很早建有女媭廟,又稱屈幺姑廟,后因香爐坪的屈原廟朽壞倒塌,女媭廟維修后更換為屈原廟。按我們現場走訪調查并察看遺址,分析認為先有女媭廟而后有屈原廟,《秭歸縣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魏國璘建”屈原廟,可能是在女媭廟遺址上重建屈原廟,或將女媭廟維修后更換為屈原廟。秦曉梅《秭歸屈原祠廟的歷史沿革及其意義》一文記述:“據鄉人記憶,此廟結構簡單,長約9米,寬約5米,土木結構,蓋小青瓦……上世紀90年代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才將此廟拆掉蓋教學樓?!盵29]筆者至今收藏并刊出有界限埡屈原廟的圖片[30]。時至今日,該廟堂未存而遺址尚在。
第三、界限埡一帶可能是古遺址?!讹鰵w縣志·大事記》(1979—2005)載:“(1989年)7月12日,屈原鄉北峰村八組李東風修建房屋挖基腳時,發掘出一有孔石鏟,經專家鑒定屬新石器時代器物?!盵31]說明此地已有5000年左右的人類生活歷史。李東風居地名曰永定城,有稱城里,與界限埡相距約2公里?!逗笔★鰵w縣地名志》載:“城里,相傳古代在此建過城,故名?!盵32]但目前對此地建過什么城、何時建城已無從查考。但這些材料為界限埡修建女媭廟提供了文化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科學意義的依據。
基于以上理由并結合對其他地方女媭廟地望的辨析,我們認為女媭廟在秭歸縣屈原鎮樂平里屈原故宅(香爐坪)東北六十里的北峰村界限埡。
注釋:
[1]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重印修訂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8—19頁。
[2][6]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正《水經注校正》(中華囯學文庫),中華書局,2013年,第757頁。
[3]轉引自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端涀⑹琛?,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35—2837頁。
[4]轉引自王健強《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附錄》,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年,第112頁。
[5][18][19][23]湖北省秭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秭歸縣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第357頁、第357頁、第356頁、第357頁。
[7]拙文《“女媭砧”“搗衣石”非指洗衣事象》,載《荊楚學刊》2015年第1期,第25—28頁。
[8]轉引自符號主編《宜昌文林攬粹》(宜昌文化叢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5頁。
[9][10][11]轉引自龔紅林著《屈原廟史料通考》,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9頁、第44頁、第14頁。
[12]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卷六十三(第8冊),臺聯國風出版社,1977年,第3829頁。
[13]清《湖廣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祠廟附》,文淵閣四庫全書。
[14]曾凡榮《秭歸屈原廟》,載《上海集郵》1998年第6期,第12頁。
[15][30]拙著《屈原祠》,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頁、第44頁。
[16]清《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七十三“宜昌府”,文淵閣四庫全書。
[17]湖北省秭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秭歸縣志·附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第562頁。
[20]湖北省興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興山縣志·建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第15頁。
[21]拙文《“樂平里”探考》,載湖北省秭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秭歸縣志》(1979—2005),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862—863頁。
[22]湖北省秭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秭歸縣志·大事記》于“戰國”條下記曰:“屈原誕生于歸鄉樂平里?!敝袊蟀倏迫珪霭嫔?,1991年,第6頁。
[24][32]劉光新主編《湖北省秭歸縣地名志》(內部資料),秭歸縣地名領導小組出版,1982年,第424頁、第111頁。
[25]陳夢家《畝制與里制》,載《考古》1966年第1期,第37頁。
[26]汪寧生《從原始計量到度量衡制度的形成》,載《考古學報》1987年第3期,第309頁。
[27]邱隆《中國歷代度量衡單位量值表及說明》,載《中國計量》2006年第10期,第46頁。
[28][31]湖北省秭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秭歸縣志》(1979—2005),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285頁、第11頁。
[29]秦曉梅《秭歸屈原祠廟的歷史沿革及其意義》,載《三峽論壇》2012年第3期,第34—35頁。
?。ㄗ髡呦抵袊瓕W會常務理事,《中國楚辭學》編委,湖北省秭歸縣屈原紀念館副研究館員,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
上一篇:
《橘頌》:屈原唱給屈姑的贊美詩
粽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