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屈姑味道
瀏覽量
【摘要】:
端午·粽子·屈姑味道
爾東
不知不覺又臨近農歷五月端午了。周末,和老伴帶著孫子去超市購物,在熟食攤位上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價廉而物美?;蛟S,商家們看中的只是節日的商機,而民眾只把粽子當作一種節日可口的美食,至于端午節背后的文化內涵,恐怕很多人已經是一無所知了。
端午節最初發端的時間依據是夏至節令,起源于先秦時代。漢魏時期,端午節脫離了節令的束縛,變成一個獨立的節日。六朝之后,端午才真正成為中國民俗濃郁的傳統大節。
在我的審美情趣里,始終覺得中國的傳統計時法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如二十四節氣,單憑名字叫起來都非常有情趣:芒種、谷雨、驚蟄、小暑、霜降、大寒……而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名稱,同樣也充滿了情趣,比如——端午。
端午,顧名思義,端為開端初始之意,端五即初五,按照農歷的天干地支歷法,五月即為午月,所以演變而來的端午便是五月初五的意思。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之說。傳說端午這一天有??“五毒”??: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在當時的生存背景下,既沒有很好的防護設施,也沒有有效的醫治方法,所以,??“五毒??”是非??膳碌氖虑?,關乎人的生死。端午從古到今,都是??“毒氣??”很重,不吉利的一天?!岸救铡?、“惡日”這一民間信仰一直流傳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在《水滸傳》一書里,就有這么節描寫宋人過端午節的情景。
《水滸傳》第十二回中寫到楊志被發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梁中書的器重?!白詵|郭演武之后,梁中書十分愛惜楊志,早晚與他并不相離,月中又有一分請受,自漸漸地有人來結識他。那索超見了楊志手段高強,心中也自欽伏。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后堂家宴,慶賀端陽?!睍修ㄙe節,就是端午節。
書中用一首詩來描寫端午節的民俗:
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蕊L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態嬌姿。
綠色的艾草和紅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還有角黍,也就是粽子,營造出了濃烈的端午氣氛。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宋朝時期對端午節的重視,體會出其中的一些民俗。
一是插艾草。插艾草和石榴,須在天未亮時,將艾草、石榴等綁成束插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編為“人形”,或干脆飾成“張天師”像。將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葉,戴在頭上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這一天,人們還要沐浴,《歲時廣記》引用《瑣碎錄》寫道:“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二是吃粽子。宋代的端午節,最為普遍的是吃粽子,《歲時雜記》說,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除此之外,宋人還會食用香糖果子、白團、紫蘇、飲蒲酒等?!跋闾枪印?,是將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蘇等,切成絲,以糖蜜漬之而成?!拜牌丫啤?,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
三是戴百索?!鞍偎鳌笔怯脳l紋清楚的絲線繡織成各種飾品,可以佩戴,掛于脖項,也可以相互贈送。小孩則纏繞在手臂上?!胺偂?,是將繒彩剪成小符兒,戴在頭上,插于鬢髻之上,所以又叫“釵頭符”。佩帶“五毒圖”最為特別?!拔宥尽笔侵蛤隍?、蚰蜒、蛇、蝎、草蟲之類,宋人以為,這“五毒”可以用以治療瘡癤,可以毒死其余益蟲,所以就將其剪裁成圖飾,佩帶在身上。
在宋朝文獻中,很少看到賽龍舟的記載,這也許是千百年來,人們在傳承與文化累積過程中,節日的內涵發生了變化。
端午節在中國不同的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千姿百態的節俗,是中國人心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的別名也有許多,比如端午節、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朱明節、重五節、惡日節、蕤賓節、浴蘭節、詩人節、龍舟節……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對精神層面比較有追求,把從前的“毒日說”、“惡日說”這一概念,逐漸演變成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了。
大家今天說到端午節,廣為流傳的是說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也有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也有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不管是紀念誰吧,總之這些說法,都不能解釋端午節的全部,只是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端午節。
紀念大詩人屈原這一說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屈原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div>
伍子胥,是春秋時吳國的大臣,因含冤而死化為濤神,為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一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為復仇,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之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與父尸相抱出水。
以上幾種說法,無外乎都是人類社會在文明的進程時出現的精神寄托,說明人們的思想進步了,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相對來講,更讓我著迷的是紀念屈原這種說法。
屈原生于春秋戰國時代,那是中華歷史中最為動蕩不安的年代。諸侯據地為王,群雄稱霸,知識人多半只能委身成為被豢養的士大夫,為王權服務。屈原在青年時期,他就寫了《橘頌》來抒發他對楚國的熱愛,由其詩可見他的才華洋溢。他與楚懷王相交甚好,受懷王重用,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正直誠實的屈原,直言勸戒楚懷王,以合縱連橫之策聯齊抗秦。然而,在朝堂之上,醞釀著一個針對他的驚天陰謀,佞臣奸妃陷害于他,把他原本前途似錦的人生毀的一干二凈。楚懷王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又嫉妒他的才華和謀略,對他先是疏離,后是厭惡,最終將他兩次貶謫他鄉。
在流放中,屈原愛國之心仍就不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那是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嘆息,使聞者傷心,聽者落淚。在中華文化史上,最早欣賞蘭花的是屈原。他在詩中寫道:“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苯议_了把蘭花與道德高尚的人并列的序幕。見證了詩人的蘭花品格與正直不屈。更可貴的是,他寫下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千古傳唱,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投進了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現在,當我們回頭重看戰國時代的歷史,詩人感時憂國,歷史之心其實比節日更復雜而糾結。
從春秋戰國到唐宋明清,國家因戰亂而導致民生凋敝、家破人亡的悲愴一波接著一波,人民在歷經顛沛流離的動蕩年代中,愛國者及其愛國意識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自救之道。民間始終期待著天下出現一位正義直言的愛國英雄,就好像民間渴望著“包青天”一樣,來主持天下的正義。如此這般對英雄的渴望,以及對英雄受難的哀矜?;蛟S,這才是千百年來,民間為屈原舉行各種紀念活動背后的最深刻的意涵。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薄峨x騷》
詩人屈原在不得志時,以創作楚辭來訴諸心中的悲與憂,其中的哲理與智慧,值得我們今天深思。
今年的端午要比往年的端午更燥熱一些,想起以往的端午,這時節幾乎都會趕上雨天。雖說燥熱,但在這粽香飄逸時刻里,紀念屈原的民間活動從未間斷,吃粽子、劃龍舟、以祭祀迎神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記得小時候,每到五月初五這天,外公就在大門的兩邊掛上艾草,外婆在我額頭抺上雄黃酒,然后用一根紅毛線系在我的手腕上,說是為了辟邪驅毒。小時候的我,對過端午分外歡喜,每每跟著外公去買粽葉、艾草都非常激動,因為挑選粽葉很有講究,要寬而長,但又不能太寬,太寬會富余太多,包出來不好看,而太窄的話,盛米則極易漏出來。更好玩的是,跟著外公外婆學包粽子。首先把泡好的糯米用稍箕(一種竹做的工具)瀝干,把泡好的粽葉卷成圓錐形,然后將糯米放進粽葉里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紅線捆扎牢固。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靠的是心靈手巧。而我總是笨手笨腳的包粽子,外婆說這不行還沒包好,可我卻不以為然,覺得趕快包啊,多好我玩啊,包出的粽子可想而知,最后都得外婆為我重包。如今回想起來,這種緩慢的,程序的,散發著自然香氣的過程,多么神奇,感覺這才是孩提時代的生活味道。
我的家鄉在宜昌,小時候家鄉的粽子都是清淡的味道,最多就是放點紅棗或紅豆,吃得時候蘸點糖,沒有咸粽和肉粽一說。至于咸粽和肉粽,還是改革開放后才由廣東、江浙傳來的。如今,許多人都不包粽子了,也不會包粽子了,因為市面上的粽子多種多樣,甜的、咸的、肉的……五花八門,而且都是批量生產,真空包裝,放上幾個月都沒問題。雖說現在粽子的味道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但在我心里,仍就懷念小時候跟外公外婆一起包粽子的味道。
端午年年有,年年有不同。轉眼又到端午了。今年的端午,快滿四歲的孫子成了我們家的主角,一大清早就吵嚷著要吃粽子,他不知從那里知道粽子一詞的,因為他太小,我們從沒給粽子他吃,怕糯米吃了不好消化??涩F在,他不僅知道了粽子,還知道了端午要吃粽子,這讓我驚訝不已。
既然孫了要吃,那我就得趕快去買,正尋思買什么味道的時候,朋友來電話,說是給我捎來了一提粽子,一種我從未嘗過的味道。
粽子是由屈原的家鄉秭歸屈姑集團生產的,是他們剛剛研發的新品種,據說是把上好的糯米浸泡在鮮橙汁里,等到每一粒糯米都浸透了鮮橙汁后在包進粽子,這種味道我的確沒嘗過。
粽子拿回家,在孫子的催促下,老伴趕忙去廚房,蒸好已后,一口咬下去,天啦,那滿嘴的橙香真是美的不得了。
孫子一邊吃一邊問:爺爺,這粽子為什么是綠色的呀?綠色代表著生命延續。這包粽子的線為什么是紅色的呢?紅色可以驅邪避毒。那里面的米為什么是白色的?那表示著清白廉潔。那這粽子是誰做的呢?是屈姑做的。
這時,孫子放下手里的粽子,似乎很專注地望著我:屈姑是誰?我說屈姑是屈原的妹妹,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美女,她聰慧善良,用山間的野菜作成了二十八道美味,傳給了千家萬戶……在回答孫子問題的時候,我想,待他長大后或許不知道屈姑,但一定會記住屈姑粽子的味道。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div>
現今,人們在端午節里紀念屈原,是因為他為我們的歷史文化創下了不朽的詩篇;人們懷念屈姑,是因為她聰慧善良為我們傳下了人間美味。
雖然,那些從歷史的風雨煙塵中,穿行而來的情真、情義與情懷,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淡然,有些東西,會被拋在身后,且越來越遠直至消失。但我相信,有些東西會一直激勵人心向前,而比如傳統的民俗,比如古老的手藝,比如生命,比如時間……
?。ㄗ髡呦怠度龒{文學》雜志社編輯,湖北省宜昌市散文學會副秘書長。)
上一篇:
屈原和屈姑
無
下一篇: